注册
账号登录
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轻松健康赴港IPO:剔除“轻松筹”业务,盈利能力承压,资本市场或“用脚投票

来源:博望财经
作者:司凡星
发布时间:2025-02-12
摘要:轻松健康集团的IPO之路是业务转型与资本考验的双重挑战。

医疗健康,一个关乎人类生命质量与福祉的核心领域,如今在AI技术的赋能下,正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构建起一个全面、高效的大健康生态系统,也将迎来持续确定性机遇。

日前,健康保障科技平台——轻松健康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及招商证券国际。

作为中国保险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企业之一,轻松健康集团旗下众筹品牌“轻松筹”曾经在朋友圈屡见不鲜。然而,作为行业领先的独角兽,如今的轻松健康集团却面临用户流失、盈利承压、主业变道、收入结构脆弱化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而这些风险都给接下来的上市,埋下了不少隐患。

01

成本激增、毛利骤降、盈利能力承压

公开资料显示,轻松健康集团成立于2014年,业务涵盖轻松健康、轻松保险等板块,凭借在数字健康服务及保险领域的布局,已然确立一定的市场地位,然而,其近年来的财务表现却暴露出多重隐忧。

2022年至2024年9月(以下简称“报告期”),轻松健康集团营业收入分别为3.94亿元、4.90亿元、6.4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 1. 12亿元 、 4164. 9万 元 和 4919. 6万元。

虽然营收增长超100%,但报告期内公司经调整净利率分别为37.9%、29.9%以及11.9%,呈现下降态势,这意味着在扣除各项费用后,公司实际可用于股东分配的利润占比在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三年间净利润大幅波动,2022年亏损过亿,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而深入盈利质量来看,毛利率的下滑也引人注意。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2.6%、79.9%,43.4%,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分业务来看,健康服务业务虽贡献超60%收入,但其毛利率从96.9%跌至20.3%,盈利能力明显较弱。主要原因是采购第三方健康服务成本激增,如2024年前三季度采购成本占比高达88%。

此外,公司保险经纪收入连续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减少4%,年化保费从13亿元降至8亿元,保单数量从200万份降至100万份。保险技术服务收入也出现负增长,在竞争激烈的保险领域,公司的优势壁垒正在被削弱。

而从财报来看,报告期内,保险业务占据了轻松健康集团的大半璧江山,收入占?分别为81. 5% 、 66. 7% 、79. 5%。换言之,作为营收主力的保险业务版块儿已然增长乏力,未来将影响公司的全面盈利能力。

虽然营收增长快,但盈利质量存在问题,毛利率和净利率下降,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盈利可持续性存疑。未来,如何优化健康服务成本、重塑保险业务竞争力,并探索新增长点,将是决定轻松健康集团能否突破增长瓶颈、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

02

剥离众筹业务,用户加速流失,业务结构转型中的效率困境

为了实现合规上市,集团在2024年6月决定剥离“轻松筹”和朵尔医院业务,直接原因是其涉及外资禁入领域,一方面,这这暴露了集团早期业务架构的合规风险。另一方面,曾经,轻松筹为集团积累了广泛的社会信任,而在剥离之后,公司势必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作为曾经的知名公众品牌,剥离后势必削弱集团整体的品牌影响力,影响市场对其新业务的接受度。而在集团健康服务业务尚未完全证明盈利能力的情况下,未来的增长潜力和战略方向也将受到投资者质疑。

其次,集团健康服务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几家大客户的采购,根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5.4%、71.7%及66.3%。尽管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对核心客户的依赖。这种对核心客户的依赖存在集中度高的风险。如果剥离轻松筹后无法有效拓展新客户,将影响收入稳定性。

最后,轻松筹作为集团早期的核心流量入口,2018年注册用户达5.5亿,2024年剥离前注册用户仍达1.68亿,而剥离后必然加速用户流失,影响保险业务转化率。具体而言,轻松筹原有的高频互动社交属性,曾是保险产品转化的重要场景,而剥离后将导致用户粘性进一步下降,同时保险销售渠道受到限制。

根据沙利文报告的数据,轻松健康集团在中国独立数字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服务市场排名第八位,且在移动设备活跃用户数量上排名第二。

然而,虽然用户规模庞大,但其增长已然见顶。截至2024年9月公司注册用户数量为1.68亿,而2022、2023年分别为1.55亿、1.64亿,增速明显放缓。此外,活跃用户数量也已经从同期7050万一路下降至5000万,活跃用户转化率持续走低,意味着公司的用户运营体系并未有效激活存量用户价值。

而与用户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营销投入的大幅膨胀。报告期内,轻松健康集团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0.66亿元、1.24亿元、1.14亿元,2023年同比增长87.87%,2024年同比增长153%。

在营销费用上的大幅投入并未带来预期的用户增长或业务效率提升,反而呈现出明显的“投入高增但效果疲软”现象。事实上,公司并非没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如投入AIcare技术栈构建智能营销系统,但银河AI营销等模块在实际应用中尚未展现出对获客成本的降低作用。而另一方面,数字健康服务赛道竞争加剧,叠加保险行业“报行合一”政策影响,传统营销模式边际效益递减。

综合而言,剥离轻松筹虽然是合规上市的必要举措,但也直接导致了市场信心动摇、收入结构脆弱化以及集团用户加速流失。若无法通过健康服务的技术赋能(如AIcare平台)或保险业务创新弥补缺口,上市后可能面临估值压力与盈利挑战。

同时,当前轻松健康集团正处于从保险驱动向健康服务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平衡营销投入产出效率、突破盈利困局,亦是其IPO进程及长期发展的核心考验。

03

水滴悲观预期在前,如何重塑估值逻辑?

事实上,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并不缺先行者,资本市场早已有前车之鉴。

曾几何时,在腾讯、蓝驰创投、创新工场、高榕、IDG等?众资本的保驾护航下,水滴以“筹款+互助+保险”三级火箭模式快速崛起,通过免费筹款和互助吸引流量,再通过保险业务变现,2021年5月7日,?滴公司正式在纽交所上市,拿下“保险科技第?股”的名头,市场估值60亿美元。

然而,原以为上市是公司新阶段的起点,没想到却是巅峰。在美股开盘后,?滴公司便迅速破发,盘中跌幅?度超过20%,最终收于9.7美元/股,较发?价下跌19.17%,而截至2月8日,水滴股票报收1.13美元/股,市值已蒸发超90%。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其互助业务因监管压力于关停,保险销售虽带来收入增长,但高营销费用导致3年亏损超10亿元。

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不仅是源于业绩的压力,更反映了投资者对行业前景的悲观预期。当前的资本市场,对“流量+保险”模式的信心不足,更关注具有清晰盈利路径的医疗健康服务,水滴的商业模式遭到质疑。另一个角度而言,曾经的虚假筹款争议、地推人员“扫楼”等事件也严重削弱了品牌信任,影响用户转化效率。

作为轻松健康的竞争对手,水滴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必然影响投资者对同类企业估值预期。若轻松健康无法证明其盈利路径清晰,IPO进程或将遇阻。如果轻松健康涉及互助或类保险业务,也将面临与水滴类似的合规审查,如用户资金池管理、牌照资质等问题。

此外,行业头部企业腾讯微保、蚂蚁保险等依托生态优势挤压生存空间,轻松健康若缺乏技术壁垒或独特场景,必然陷入同质化竞争。轻松健康该如何向资本市场证明其健康服务与保险联动的模式能突破行业增长瓶颈?

当前港股市场对中概股估值偏保守,叠加健康科技赛道竞争加剧,投资者市场对保险科技平台的估值趋于谨慎。轻松健康集团是否能通过技术赋能、数据资产开发等方式重塑估值逻辑,从而向市场自证实力,目前为止,依旧是个问号。

END

轻松健康集团的IPO之路是业务转型与资本考验的双重挑战。短期内需解决盈利结构优化、用户留存与增长问题,长期则需证明其“健康服务+保险科技+AI”生态的可持续竞争力。成长性、稳健性双重涉险,轻松健康集团的IPO之路,并不明朗。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 相关推荐
  • 1
    深圳:支持“人工智能+”医疗美容应用场景建设
  • 2
    国家医疗保障局推出“医保影像云索引”
  • 3
    娃哈哈回应“商标转让”:转让给食品公司 未对集团经营和资产稳定造成影响
  • 4
    合肥:2025年将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三大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能级
  • 5
    字节豆包大模型团队提出稀疏模型架构 推理成本最高可降低83%
  • 6
    江苏省级母基金第二批产业专项基金集中签约 总规模408亿元
  • 7
    1月中国手机市场激活量同比涨11.9%,中国厂商包揽前五
  • 8
    生态环境部:推动危废收集便利化、转移快捷化、监管信息化
  • 9
    商务部等部门11日发布《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
  • 1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 11
    十一部门:培育世界一流大型铜企业集团 提升铜采选、冶炼环节集中度
  • 12
    今年首架未经涂装的空客A350飞机入境中国开展完成和交付程序
  • 13
    中国电信天翼云推出息壤智算一体机-DeepSeek版
  • 14
    农业农村部:要着力引导生猪和肉牛奶牛生产适应性调整 做好逆周期调控
  • 15
    苹果和阿里巴巴据称将合作为中国iPhone用户开发AI功能
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