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巨头均胜电子此次将“融资之手”伸向了港股市场。
宁波均胜电子有限公司(600699)(简称“均胜电子”)于1月16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了上市申请。相关负责人此前对媒体表示,本次上市将使得公司能更好地顺应智能汽车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
当前,均胜电子面临业绩停滞,有息负债高企、巨额的财务费用支出、商誉减值等诸多难题待解。行业竞争激烈可能对公司市场地位形成压力,此次赴港上市融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01
商誉减值风险 债务“压顶”
公开资料显示,均胜电子成立于2004年,由王建峰创立。初创时期业务以汽车内外饰功能件为主,产品涵盖了发动机进气管、洗涤器、空调出风口等。
关键节点在2011年,均胜电子通过借壳辽源得亨,成功实现了上市。此后公司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先后将德国IMA、Quin GmbH、德国TS汽车业务、美国KSS公司、美国EVANA公司、日本高田资产等收入囊中。由此,均胜电子实现了汽车电子、汽车安全、车联网等多个领域的产品布局。公司也变身为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领域的头部供应商。
来源:公司招股书
均胜电子“大手笔”购买资产的钱是哪里来的?A股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根据同花顺数据,在2011年-2023年间,均胜电子先后从A股市场募资金额超过150亿元。同期公司总资产也实现了由不足14亿元到569亿元的大步跨跃。简单算一下,12年间增幅已经超过了40倍。
来源:同花顺
然而,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均胜电子却表现的极为吝啬。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2011年到2023年间,均胜电子累计现金分红11.48亿元。与其融资金额相比,占比不足8%。
一般情况而言,均胜电子的日子应该过的比较滋润才对。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由于之前斥巨资并购积累了巨额商誉,2021年均胜电子一次性计提了约20.2亿元商誉减值,当年公司出现37.53亿元巨额亏损。多年辛苦赚取的利润一朝化为了乌有。
令人担忧的是,截至2024年9月末,均胜电子的商誉余额依旧高达54.94亿元,这对公司发展构成了显著的潜在风险。若遇到经济环境、客户需求、或市场条件发生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的业务运营、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来源:公司三季报
均胜电子面临的债务压力也不小。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均胜电子负债总额增长至405亿元,其中有息负债超过220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68.6%,速动比率则低至0.8倍。一旦经营环境出现恶化或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2024年前三季度,均胜电子支出的利息费用为8.6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9.42亿元;意味着当期利息支出就几乎与公司的净利润持平。
此种情况,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成了关键。2024年3月,均胜电子为旗下子公司安徽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安徽均胜”)引入战略投资者,该子公司对应的估值为147.5亿元。此举被市场视为均胜电子减轻债务压力的重要举措。
均胜电子的另外一个大动作就是此次赴港上市,若成功上市将为均胜电子带来急需的资金支持。
在该消息刺激下,公司实控人王剑峰身价爆涨。根据《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王剑峰家族最新身家为130亿元,排名全球第1949位。
02
业绩增长陷入停滞
此前得益于通过并购实现主营业务的不断拓展,均胜电子营业收入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财报显示,2012年-2019年间,公司营收从53.58亿元增长至616.99亿元,期间增幅超过11倍。此后,公司营收转入下行模式。
数据来源:同花顺
财报显示,2012年-2017年间,公司净利润处于5亿元之下,2018年公司净利润突然爆发增长至13.18亿元,这一年也成为分水岭,此后多年公司净利润未能实现进一步的突破。
2024年前三季度,均胜电子实现利润9.41亿元,同比增长20.90%;但营业收入同比减少0.42%,为411.35亿元,公司解释为,近年来重点推进的各项降本增效措施成效显著,成本持续优化,毛利率等指标持续优化,以及汽车安全业务第三季度继续保持盈利强劲增长。
来源:公司招股书
均胜电子的安全系统业务与全球汽车销量紧密相连。如今,全球汽车销量的整体增长速度变得极为缓慢。换而言之,均胜电子在安全业务领域要继续实现大幅增长面临挑战。
均胜电子作为汽配供应商,其运营高度依赖于供应链的稳定性,自身议价能力并不突出,多年来公司总体毛利率不足20%。
均胜电子的材料成本在总销售成本中占比超过七成。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司的材料成本分别为314.38亿元、342.36亿元以及247.19亿元,分别占该公司总销售成本的71%、71.8%和71.2%。意味着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均胜电子的收入高度依赖大客户。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来自五大客户所得收益合共为241.91亿元、279.27亿元和195.54亿元,分别占该公司总收益的48.6%、50.1%和47.5%。
其中,来自最大客户所得收益为109.85亿元、135.78亿元和95.76亿元,分别占总收益的22.1%、24.4%和23.3%。如果未来出现公司与主要客户的业务关系恶化或其减少甚至停止采购,将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或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海外市场贡献了均胜电子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海外业务收益分别为381.06亿元、424.96亿元和313.54亿元,占同期总收益的76.5%、76.3%和76.2%。鉴于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提升,公司海外业务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
03
赴港IPO谋脱困
赴港二次上市募资不仅能缓解上述提到的资金难题,也可以为公司发展提供资金助力。
当前,智能座舱业务是均胜电子少数几个亮点业务中的一个。招股书显示,公司是全球第四大智能座舱供应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到2028年可达2317亿元,自2024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6.2%。
来源:公司招股书
当前,智能座舱领域的竞争激烈,不少汽车整车厂商已开始自主研发智能座舱系统,也有部分企业在和第三方企业合作开发方式。均胜电子要在该领域保持产品竞争力,需要在研发上投入的“真金白银”数量不在少。
然而,均胜电子还存在一个尴尬的情况,对募集资金的使用“有点任性”。公司曾因多次违规使用募集资金、信息披露不真实等问题被监管部门通报批评。
2024年8月13日,均胜电子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上交所《纪律处分决定书》。根据该决定书,公司存在诸多违规问题有:
一是违规将募集资金划转至一般户。公司全资子公司宁波均胜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因偿还往来款需要,曾一度将募资账户中1.46亿元转至一般户,截止到2024年3月25日才归还,上述事项未履行内部审议程序,也未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公司迟至2024年3月28日才披露相关情况。
二是未按规定用途使用募集资金。(1)存在用募集资金支付员工日常报销款、代垫上海均胜百瑞自动驾驶研发有限公司(均胜电子全资子公司,非募投项目实施主体,以下简称上海均胜百瑞)员工工资、食堂管理费、采购冰箱、净水器以及绿植等非募投项目用途。公司未按规定用途使用募集资金,且相关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2)存在非募投项目实施主体使用募集资金,共计将2亿元转出用于上海均胜百瑞支付宁波沪鹏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款。
来源:公司公告
三是以自有资金代垫募投项目合作方应支付的募集资金。
上交所纪律处分委员会对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及时任董事长王剑峰、时任董事、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李俊彧、时任董事会秘书俞朝辉予以通报批评。
赴港上市确实为解决均胜电子当前问题的“一剂良方”。然而,鉴于公司当前的状况以及其违规使用募集资金的“老毛病”,若成功上市,均胜电子对募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用途难免不令人产生疑虑。未来情况发展会如何?我们将持续关注。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